‍李娜:化学殿堂的铿锵玫瑰

2020-10-28

undefined

【编前话】历经高等教育发展的磨砺和检验,我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学立校,科研兴校。这是一个不可颠覆的真理。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校也莫不是如此。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梦想。青年教师是一所高校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和希望。

实现山师梦,青春勇担当。当下,学校“十二五”行将收官、“十三五”即将开启。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宏大舞台上,正是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大显身手的好时候。

李娜是化学殿堂里一朵灿然绽放的玫瑰,也是我校青年教师一面昂扬的旗帜。她用不懈的奋斗、艰辛的汗水和出众的智慧才华谱写了属于自己也属于山东师范大学的青春华章。

在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有一颗冉冉升起的青年学术之星,她和“网坛一姐”有着相仿的年龄、同样的名字与闯劲,她叫李娜。

2015年,年仅34岁的李娜巾帼不让须眉,一举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2015年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目前为公示期),一朵铿锵玫瑰在化学殿堂里悄然绽放。

小荷才露尖尖角

1981年5月,李娜出生于潍坊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2000年7月,李娜考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04年9月,被保送山东大学硕博连读。化学领域的神奇与奥妙深深地吸引了李娜,读研伊始,她就立志从事科学研究,并为之矢志不渝的努力,仅用了5年时间,便完成学业。

严师出高徒。回首那段时光,李娜尤其感激她的博士生导师郑利强教授。她说,郑老师是一位特别勤奋的人,对待科研一丝不苟,常常鼓励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敢于创新,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学生要求也相当严格,不容许有半点马虎。“我不知道被导师凶哭过多少次,但我知道,没有导师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

导师的学术品格和创新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李娜。为保证实验数据准确,她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精心观察实验过程,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她说,那时一周大概有六天半时间都是在学习、做实验,只有周日下午才给自己放个假。花一样的年华,当别的女生在逛街、在花前月下的时候,李娜却在实验室中用奋斗书写着青春年华。

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和持续不懈的努力,为李娜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年,刚读博一的李娜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该论文影响因子达到4.0以上,提前完成了博士毕业所必须发表科研论文的要求。论文的发表让她初步尝到科研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增强了她的学术自信。之后,她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研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博士毕业,李娜已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第一作者署名的论文就有11篇。

在读博期间,李娜还收获了爱情。她和潘伟属于同一研究方向。相同的兴趣、共同的志向让两人就此结缘。李娜坦言,自己是个生活独立性很差的人,没有潘伟的支持与理解,自己走不到今天。她甚至“逼迫”潘伟放弃了赴海外读博的宝贵机会,而是选择在山师读博。两人也由此与山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9年7月到2010年7月,李娜博士毕业后,赴世界知名学府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学习国外先进的实验与教学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科研与实验教学新思路。李娜说,国外大学的导师非常注重个人生活品质,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得非常清楚。博士后的经历沉淀了李娜的内心,让她懂得了做学术不能一味地紧绷神经,也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只有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

华丽的学术转型

唐波教授是李娜来山师的“引路人”。当初,唐波教授慧眼识珠,发现李娜是做科研的好苗子,向其抛去“橄榄枝”。李娜被山师出色的化学研究平台和团队深深吸引,2010年回国后,选择来到山师工作。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李娜的硕士博士研究方向为物理化学,与来山师后所从事的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可视化成像研究关联甚少。

李娜之所以如此选择,也与其所遭受的家庭变故有关。2008年6月,她父亲被诊断出患有肺癌。2009年7月父亲便撒手人寰。“无法想象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李娜说,父亲经历了9次化疗,化疗的痛苦折磨着父亲,也深深刺痛着自己的心。

父亲去世后,李娜一直在反思,癌症发生早期很难检测,大多数患者在被确诊时癌细胞已发生浸润和转移,错过了治疗的有效时机。传统的癌症治疗方式在以药物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正常细胞和组织,并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能否发明一种物质,在细胞癌变初期就能及时辨别出来呢?

失去亲人的悲痛化作了李娜在科研上前进的强大内驱力。来到山师后,李娜和其团队所从事的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研究,就是这样一种用于活细胞、细胞体内活动物种的检测、成像以及可控药物输送的研究。通俗来说,就是能及时识别癌变细胞,并靶向用药的研究。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面对这一陌生领域,李娜最初举步维艰。但多年来,李娜形成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善于独立思考,敢于突破自我的优良学术品质。在李娜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认输”二字。她在很短时间内硬生生将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李娜主要承担物理化学教学任务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任务。她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广度和深度,为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和质疑、探究的精神不懈努力。

“每一项实验、每一个数据,我都陪着学生一起干。”李娜说,每周她都会召开学习交流会,让学生汇报各自领域的相关问题和研究报告,让他们在学术交锋中提炼科学思想,发掘现象背后的机理,架构学术论文的科学逻辑。

到山师工作以来,李娜几乎每天都会泡在实验室里,甚至怀孕期间也是这样。第二天都要临盆了,前一天还在办公室待到晚上6点多。“只有和学生在一起,我才会忘了妊娠反应的痛苦。”孩子刚满月,李娜就回到了实验室。“李娜是我们公认的化学院最勤奋的人之一”,同事们都如是说。

2014年,李娜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称号。

铿锵玫瑰灿然绽放

李娜所在的化学院“分子与纳米探针”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山东省2011年“化学成像功能探针”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实验室有一支特别出色的科研团队。和许多取得非凡成就的科研团队一样,李娜所在的团队也有其鲜明的特点:能打硬仗,干工作不讲条件。团队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良好品格,为李娜成功的学术转型和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厚积而薄发。科研上,李娜致力于新型纳米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可视化成像研究,共发表SCI论文6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26篇,文章被引用频次2000余次。

李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多次被国际知名杂志和机构正面报道和引用。其中,李娜首次实现了在活细胞中对3种肿瘤mRNA的同时检测,所建立的方法可以为癌症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信息,有效避免“假阳性”结果,从而提高癌症早期诊断的可靠性。该项研究工作以内封面文章发表在Angew.Chem. Int.Ed.(影响因子11.336)上,并被NatureMaterials(影响因子 35.749)的副主编Alison Stoddart撰文进行评述,作为研究亮点进行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基金要闻报道了这一科研成果,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站随后进行了转载。另外,在Adv. Funct.Mater(影响因子10.439)上发表的论文被主编邀请作为主封面文章。

此外,李娜基于金纳米粒子和分子灯标设计了一种四色的纳米荧光探针,首次实现了活细胞中4种肿瘤标志物的快速检测,进一步提高了癌症早期诊断的可靠性,更有效地避免“假阳性”结果。这项成果在 Anal. Chem.(2013,85,10581-10588)发表后,美 国 化 学 会 以 Four -ColorNanoprobe Could IncreaseAccuracyOfCancerDetection为题对该工作进行了专访和报道,高度评价了此研究工作。2014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Stevens教授在Science上发表了论文,认为该研究“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并且已经开始获得成功”。

2011年,李娜获得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正是由于其出色的教学科研成绩,2012年11月,李娜晋升副教授;2014年11月,33岁的李娜被学校聘为教授。